清末北京童谣海外传播情况探析中国社会科

明清时期,西方来华传教士和外交官编写了汉语教科书等读物,这些书籍推动了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及中外文化交流。其中,童谣等通俗易懂的文本受众面广,传播效果较好。意大利外交官威达雷(BaronGuidoVitale)和美国传教士何德兰(IsaacTaylorHeadland)分别对清末北京地区的童谣进行了收集与英译,笔者在此将通过介绍其英译成果的相关信息,探析它们的传播效果。

 收录体现民俗的清末北京童谣

威达雷出版了名为《北京儿歌》(ChineseFolklore:PekineseRhymes)的童谣集,作为外国来华人士学习汉语时的读物。该书初版于年,是最早由外国人收集、整理、翻译的北京儿童歌谣集之一。《北京儿歌》由当时较为重要的天主教印刷机构北堂印书馆(Pei-T’angPress)印制,共页,收录了首广泛流传的童谣,每首童谣的相关内容都由三部分组成,即中文原文、注释(Notes)和翻译(Translation)。注释部分既包括对童谣背景的说明,即在什么场合下传唱、传唱时是否伴有一定的动作等,也包括遵循一定的体例进行的字词解释,即先标音后解释其含义。这些被解释的字词大多是经过挑选的,不仅较有特色,而且能够体现北京的民俗文化。翻译部分则往往是中文原文的逐句对译。

何德兰则将其收集到的北京童谣整理成了《孺子歌图》(ChineseMotherGooseRhymes),于年由美国黎威勒公司(FlemingH.RevellCompany)出版。《孺子歌图》全书共有余页,包括封皮、百子图、前言、正文四个部分,使用厚五彩道林纸以珂罗版法印制,非常精美。这本书在进行排版时,是以英文为主的,采用的是按照英语国家的惯用方式进行排印,另附中文原文的方式。其正文部分共收录首童谣,除了以中文原文、英文标题、英文译文来介绍这些童谣外,何德兰还为绝大部分童谣附上与其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画,极富生活气息,展现了清末北京的民俗风情。

这两部作品均对后来的北京历史民俗文化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。中国学者周作人在《儿歌之研究》中引用了《孺子歌图》所收录的童谣,现代民俗学者常惠也认为《孺子歌图》较好地展现了当时北京的社会状态。

 造成海外传播差异的主要因素

虽然威达雷和何德兰均被认为是中国童谣收集的先行者,但与《北京儿歌》相比,《孺子歌图》在海外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。《孺子歌图》的出版加深了海外学者对中国童谣的了解,并促使部分学者开始进行相关研究。这些学者后来表示,《孺子歌图》中的童谣展示了中国儿童的日常活动和生活环境;这些童谣所包含的讽刺意味和某些道德规范是值得深思的,而其中对于儿童的优缺点的看法,与西方国家有相似之处。

《北京儿歌》和《孺子歌图》为同一种文体,且均为西人收集整理翻译而成,但其海外传播情况却差异较大。笔者认为这种差异的产生与三个因素有关。其一,出版地与出版公司。就出版地而言,《孺子歌图》在美国出版,让更多的西方读者可以近距离接触到这本书;《北京儿歌》在中国国内出版,相较《孺子歌图》而言,需要跨越更远的传播距离,在19世纪末交通、通信等均不发达的情况下,其传播自然受到了不利影响。就出版公司而言,《孺子歌图》由以出版汉学著作闻名的黎威勒公司出版发行,其在海外的影响力也超过了北堂印书馆。

其二,创作目的与目标读者群体。《孺子歌图》的创作目的是向美国儿童展现中国儿童的日常生活,包括他们的家庭生活及其平时所做的游戏等;而《北京儿歌》则是一本专为汉语学习者编纂的汉语读物,旨在介绍中华文化,并帮助汉语学习者提高阅读能力和汉语水平。因而,《孺子歌图》的受众范围要比《北京儿歌》更广,也会引起更多人的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zjszsb.net/afhhy/6910.html


当前时间:


冀ICP备2020029325号-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