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剪梅最早源自宋朝,词曲的女作者,被

红藕香残玉簟秋,轻解罗裳,独上兰舟。云中谁寄锦书来?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花自飘零水自流,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。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。宋.李清照《一剪梅》当今流行乐坛的一首《一剪梅》曾经火遍大江南北,它的歌词出自八百多年前的一位女词人之手。她就是被誉为“词家一大宗”的李清照。李清照,号易安居士。她的父亲李元非是礼部员外郎,人称“苏门四小学士”之一。李清照少年时就展露出了非凡的才华,诗文闻名于闺阁之外。新婚不久,李清照为何形单影只、独自泛舟?离别后,花自飘零水自流,万般闲愁。剪不断,理还乱,只因那相思情浓。“红藕香残”,新婚夫妻情深!十八岁时,李清照嫁给了礼部侍郎赵明诚,《一剪梅》的写作时间是在李清照和赵明诚新婚不久。据元代伊世珍作的《琅嬛记》里提到“易安结缡未久,明诚即负笈远游。易安殊不忍别,觅锦帕书《一剪梅》词以送之”。也有专家认为,这首《一剪梅》是写别后的思念,并非送别。《一剪梅》的前三句,不似柳永的《雨铃霖》“留恋处,兰舟催发。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。”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。而应当是李清照在与赵明诚分离,在孤独当中感物伤秋、泛舟遣怀的情景。李清照用“红藕香残”来形容零落的荷花,可以说是形神兼备。这已经开始凋谢却还没有完全枯萎的荷花。随着萧瑟的秋风一天天的消退下去了。一个“残”字就把荷花此时的神态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了。“玉簟秋”则写出了词人家中的境况。秋天到了,竹席已经有了凉意,词人枕席生凉。既是肌肤间触觉,也是因为词人独处一室产生的寂寞凄清的感受。相思之苦,独上兰舟!怎样消除这种相思之苦呢?李清照决定还是离开那冷冷清清的房间,去湖边散散心。“轻解罗裳,独上兰舟”,“轻解”二字透露出词人无精打采的忧郁神态,“独上兰舟”也表明了词人游玩时的那种孤独。越是孤独,李清照就越想念丈夫赵明诚。她突然想到,见不到他总该收到他的书信吧?“云中谁寄锦书来”,词人仰头凝望天空,那白云舒卷处,谁会将锦书寄来呢?“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”,正是雁群排成“人”字一行行南归的时候。月光皎洁迷人,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。如果在此时,词人收到了大雁捎来的书信,那是多么富于诗意啊!然而这又是多么的凄凉!这一句的委婉曲折,让人们不由自主的想到了:晏殊的《诉衷情》,“凭高目断,鸿雁来时,无限思量”;秦观的《减字木兰花》,“困倚危楼,过尽飞鸿字字愁。”;李煜的《相见欢》,“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,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”。他们所抒写的情景和意境,是何其相似?其中寄托着作者多么刻骨的相思。千古女词人,宋词一代词宗词的下片,李清照从想象当中回归了现实生活。眼前的景象是花朵,自顾自地飘零;水,自顾自的漂流;两个“自”字把她此时的感情完全渗透到了落花流水之中。又正是这落花流水,再次触动了她离别的情怀,产生了“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”的烦恼。“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”,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,这离愁。刚从这微蹙的眉间消失,又隐隐的缠绕上了心头。一句话,就是时时刻刻都在相思之中。李清照用了最通俗的“眉头”和“心头”,表达了自己内心最复杂的真实情感。“才下”和“却上”形成了动荡起伏的感情流波。金兵入主中原之后,李清照夫妇流落南方,不久后赵明诚病死,李清照从此孤苦无依。因此她的词就分为前期和后期。前期的词大多是写悠闲的爱情生活和自然景物,音调优美;后期的作品大多数是慨叹身世,怀乡忆旧,情调悲伤!在她的词中,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相融,浑然一体。她将“语尽而意不尽,意尽而情不尽”这种婉约风格,发展到了顶峰,从而赢得了婉约派词人“宗主”的地位。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zjszsb.net/afhzz/9090.html


当前时间:


冀ICP备2020029325号-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