画兰现存最早的画,宋,赵孟坚《春兰图》,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。赵孟坚,字子固,号彝斋居士,浙江海盐人,能书、善画,精于水墨梅、兰、竹、菊、石等,而又以水墨白描水仙见长,善写出兰花,的“清而不凡,秀而雅淡”气质。
兰叶春葳蕤,桂华秋皎洁。兰花不仅幽香柔,还不错和中性,翩翩风度、超逸洒脱,是隐士之风韵、文人柔而不折精神内涵!郑思肖,宋末诗人书画家,连江人,所作《所南诗文集》和《心史》,记录了元灭亡南宋后社会状况。他爱画兰花,兰为寄托孤芳自赏,画语之声多是“纯是君子,绝无小人,深山之中,以春为天”。
蕙死兰枯待返*,暗香梅上又重闻。屈原在《离骚》赋:“余既滋兰之九畹兮,又树蕙之百亩”。“秋兰兮清清,绿叶兮紫茎,满堂兮美人。”自这赋后,文人就把兰花作比喻高尚的人格气节,也是爱国热忱的象征,兰花的艺术生命力,开创了人性化道德的意义。
陌上少年郎,满身兰麝扑人香。“兰当为王者香”。孔子曰,兰花属于儒家文化品德之一。“夫兰当为王者香,今乃独茂,与众草为伍,譬犹贤者不逢时,与鄙夫为伦也。”孔子把兰当成自己,兰比作是贤臣。“芝兰生于深林,不以无人不芳;君子修道立德,不为穷困而改节。”《孔子家语·在厄》。
幽兰生前庭,含熏待清风。孔子把兰花品德化后,对来的后贵族精神有广泛影响,祭祀等活动时,要有沐兰致祭的礼仪。兰的诗词之多,兰花成语,都是褒多贬少如:义结金兰、秉兰拂恶、赠兰传情、采兰赠芍、执兰迎祥、纫兰上朝、燃兰溢香、蕙质兰心等。
兰之猗猗,扬扬其香。不采而佩,于兰何伤。《荀子·宥坐》:“且夫芷兰生于深林,非以无人而不芳。君子之学,非为通也,为穷而不困,忧而意不衰也。”孔子给予兰花人格化,到了秦汉时代,兰花的品格已是儒家精神上的共识。“光风浮碧涧,兰枯日猗猗。竟岁无人采,含薰只自知。”《兰涧》,宋,朱熹,他借兰花无人赏识采撷,孤寂深表同情,不如说是自己。
绿塘摇滟接星津,轧轧兰桡入白苹。兰花色彩的天性静淡、素雅,生于幽谷之中。道家思想上讲究天然浑成、清静无为,平衡之和美,兰花叶子线条刚强有力,外表柔和舒展自如,行云流水的变化之中。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在变化阴阳中变化,兰花色彩中淡中有艳,动中有静,如大道乾坤、天理昭然,道于叶片中刚与柔、美在花中有动,动中有静,无穷无尽变化中。
轻汗微微透碧纨,明朝端午浴芳兰。佛家把兰花当禅花,寺院也雅称兰若。佛教中花代表六度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叫六度之花。布施:花开无私送以清香露出笑逐颜开,给予人带来愉悦欢喜。持戒:不攀爮附势,有礼守律持戒的精神。忍辱:忍受苦黑暗潮湿生存环境、耐得住寂寞无人赏视,风霜雨雪在山谷孤傲的精神。精进:虽说花香短暂依然芬香,生生不息。禅定:花静静的开出宁静、祥和、安忍的气质禅的境界。般若:花的世界千变万化颜色、大小、香味奇妙不已。般若:一花一草一世界蕴含着智慧。六供之一的花,兰花也是信徒们礼献最多。
伤彼蕙兰花,含英扬光辉。“气如兰兮长不改,心若兰兮终不移”、“寻得幽兰报知己,一枝聊赠梦潇湘”借用孔子话语,把兰来比拟男女的情,文人常用写法;兰章比喻诗文之美,可见历代诗人、文学家对其赞赏的热爱。
兰溪春尽碧泱泱,映水兰花雨发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