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http://m.39.net/news/a_5252006.html麦收的记忆作者:杨家万不见镰刀飞扬,尽享麦粒飘香,不见人头攒动,但闻机器欢唱;再有些时日又到麦收季节,想着机械化收获景象,思绪在温风中荡漾,若隐若现少时的美好时光。麦收是农民收获的季节,喜悦心情都洋溢在他们脸上。四十年前麦收的记忆是美好的,童年的麦收是辛苦的,更是快乐的。当时没有自动收割机,人们都是用镰刀割麦子,每当与同龄人或长者们提到这事都会有苦尽甘来的感觉,谈论起来津津有味。麦收季节学校放假,孩子们都会加入到收麦子的行列,有的时候为了下季耕作方便,所以收麦子不能把麦根留在地里,这时不是割麦子而是拔麦子,拔麦子可是辛苦活,一天下来人们手上总起几个血泡。清晨人们趟着露水赶到麦田,望着一望无际的麦浪,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,生产队长先在田间丈量一下,讲上几句生产规程,于是人们就开拔麦子,大人三垄,二人一组,前面一个搁“腰子”,后面一个拾“腰子”。作为十来岁的孩子既不会搁“腰子”又不会拾“腰子”,只能在中间搁一垄,称之为“挂铃铛”。拔一阵就汗流浃背不说,手上一会就磨起血泡,看见大人们在前面虎虎生威,我也咬牙卯足劲跟上,尘土飞扬身后麦个(捆好的麦子)一捆捆堆放着,总算到地头了一屁股坐到地上,哇!伸伸懒腰舒服,抄起水壶咕咚咕咚喝饱了,就地当炕躺在土地上仰望着蓝天白云,生产队里的知青操着市里口音跟我打趣说“胖墩,干活时给我帮点忙呀!”歇着的时候有的人们搓点带青的麦粒放到嘴里磨嚼,提前享受麦子的香醇。大人们卷支烟,讲几段笑话,缓解一下疲劳。一天下来给大人记十五分工,小孩们记五分工,每当收工回家妈妈都会给我炒个鸡蛋什么的犒劳一下我。最开心的是在麦垄边发现一窝鹌鹑,小心翼翼地把小鹌鹑用上衣包裹起来,到家扎个笼子养起来。儿时的打麦场是大人的比武场,收割后把麦个子拉到谷场用石头碾压,有牲口的用牲口,没有的用人力拉,后来慢慢就有了拖拉机。压完后堆出既稳固又漂亮的麦秸垛也需要技术含量的,必须有角有楞,规规矩矩。趁着有风的时候扬场,借风力吹去麦糠等杂物, 装袋用马车运回家,码放在厢房或门洞旁,待天晴时再一遍遍晒干。麦秸垛、青麦芽、大石磙这是几十年前的乡村,也是再也回不去的童年。
杨家万,静海人,税务工作者,爱好诗歌散文,常有作品发表于各类刊物和网络,并偶有作品获奖。
静海文化
扫码投稿,注明“投稿”
小说散文诗歌
摄影书法绘画
感恩您的信任与支持!
近期爆款文章……